164 街角摄影的真相-《造个系统做金融》


    第(2/3)页

    一张便签纸夹在显示器后方,写着一组IP地址和端口号,旁边标注“切换周期:47分钟”。

    硬盘被当场扣押。初步扫描发现,里面存有长达六个月的监控视频归档,内容不仅包括商业体运营情况,还有他几次进出安全屋的影像。

    “这不是临时起意。”他握紧座椅扶手,“从土地拍卖阶段就开始了。”

    技术组连夜接手数据恢复工作。凌晨一点,一份残余日志被成功解析。最后一次上传发生在抓捕前四十七分钟,与便签上的周期吻合。传输内容被打包为伪装图像文件,标题是“天气云图更新”,实际嵌入了最新版风控模型的拓扑结构。

    陈帆坐在原地,盯着这份报告看了很久。

    他忽然想起什么,调出第161章会议记录。那时味象坊负责人提出质疑,认为转角铺位租金过高。他用客流数据回应,展示了那个摄像头拍下的热力分布。

    可如果……那个摄像头从一开始就被人控制呢?

    所有的数据展示,是否也在对方的预料之中?

    他立即下令:“排查五道口周边所有公共物联网设备。交通指示牌、路灯控制箱、环境监测仪,只要是联网终端,全部列入审计名单。”

    命令刚发出去,技术组传来新消息:“我们在被捕人员的浏览器历史里发现了一个定时任务脚本。它会在每天固定时间访问市政采购网、规划公示平台和财政招投标系统,关键词锁定‘五道口’‘教育基建’‘交通调整’。”

    陈帆眼神一沉。

    这个人不只是执行者。他在监视政策动向,配合外部行动节奏。

    他拿起平板,翻看之前收到的那份教育基建中标公告。两家公司间接关联前任主管项目的事,他曾觉得只是巧合。现在看,或许根本就是同一张网。

    电话响起,是现场负责人。

    “嫌疑人身份确认了。”对方语气低沉,“前某安防公司工程师,三年前离职。擅长嵌入式系统开发,精通监控设备底层协议。”

    “有没有供述?”

    “拒不配合,一句话不说。但我们搜到了一本笔记本,记录了过去三个月的所有攻击尝试,包括失败次数、响应延迟、系统防御升级时间点。每一条都标了星号,像是在做实验。”

    陈帆闭了闭眼。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入侵。这是长期观察、反复测试、不断优化的系统性渗透。

    对方清楚他的每一个反应节奏,了解系统的每一次迭代。

    所以他才能精准选择突破口——在他刚刚平息商户质疑、放松外围警戒的时候,悄然发动攻击。

    “把笔记本内容全部数字化。”他睁开眼,“重点标记所有提到‘模型更新’‘权限变更’‘高管动线’的条目。”

    挂掉电话,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桌角的MP3播放器。这件旧设备陪他走过多次危机,因为它从不上网,所以最安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