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迷漠悲情 尾声+写在第四部之前:另一个世界的插曲3-《群星诅咒》


    第(2/3)页

    “骡子工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攻克人类冬眠的课题,如众多科幻电影中的宇宙旅行一样,人类在太空船里进入冬眠,以熬过漫长的星际旅行和节省物资。同时要在火星同步轨道上建造空间站,作为前往木星轨道的中转站和补给点,后续的航天器可以利用火星引力进行加速前往虫洞。地球上的科研人员也要抓紧时间攻克其它技术难题,为后续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发射探测卫星接近虫洞,收集引力数据。由于虫洞不是行星、恒星一类会自转的天体,不存在同步轨道和卫星轨道,所以不能像探月卫星或其它行星的探测卫星一样环绕虫洞飞行。于是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安全可行的方案,建造一个空间站,进入木星公转轨道并在虫洞引力作用下“尾随”虫洞同向而行,当然空间站与虫洞的距离必须要恰到好处,离得太近就会被吸入虫洞,离得太远就会被丢下,迷失在茫茫宇宙当中。所以探测卫星收集来的数据可以让电脑协助计算出空间站与虫洞的完美距离,并利用人工智能及时调整空间站的速度来保证距离始终恰到好处。

    第三阶段:建造空间站,并使之“尾随”虫洞。在前两阶段的准备完成后,便可开始建造空间站以完成前往虫洞的目标——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一方面要和外星智慧文明“Meet  me at zhe gate”,另一方面要针对虫洞进行研究,甚至要亲自进去看一看。建造空间站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中美俄三国都有建造空间站的丰富经验,但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时间。从地球到木星轨道根据路线设计不同、以及地球和虫洞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变化这两大因素,消耗的时间从2年到10年不等,如果是载人航天器速度还要慢一些,所以火星的补给站以及用火星引力加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要考虑相对位置。所以这个空间站的建造速度会极度缓慢,至少需要12年时间。届时,随着冬眠技术瓶颈的解决,在木星轨道上的空间站工作人员预计将有20-40人左右。

    ……

    备注:

    “骡子工程”要对公众绝对保密,以防公众认为各国政府将资金和资源空耗在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升天梦上,所以参与计划的人员要进行严格审查并签署保密协议。在工程执行20年后、或预计还有1年就完成之时,可将此计划公布给民众,同时可宣布计划执行的背景,包括外星智慧文明的相关内容。

    关于名称来历,“骡子”(Mule)一词,很形象地指代向太空运送物资、人员的航天器,运输过程零散,耗时又漫长,与现实中的骡子别无二致。另外,“骡子”一词也有“偷运者”的意思,考虑到计划要对公众保密,这个称呼真是恰当得具有讽刺意义。

    当然,实际计划要比这种笼统的介绍详细和复杂亿倍。

    “骡子工程”开始实施后,各国首先从资金上开始划拨款项,首当其冲的就是与当前事态无关紧要的预算,其中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航天计划当中,只是由于保密需要对外仍称作原来的预算名称。接下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其中,对于部分国家来说,确实影响了灾区重建工作,所以中美等大国均纷纷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保证了计划的落实。当国家的新旧政府进行交接的时候,“骡子工程”作为级别最高的交接项目,要无条件地得到全面支持、继续推进,为工程计划的后续推进提供了保证。

    在这期间,我无法向各位梳理出到底投入了多少钱、多少人力、多少资源,但每个执行这项工程的人,都坚守自己的信念,心怀人类命运,努力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

    终于,“骡子工程”正式开始的50年后,这项工程终于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当初在计划协议上签字的领导人都已离世,很多曾经为工程添砖加瓦、赴汤蹈火的科研人员、技术工人,都没能有幸见到这项计划最终会以怎样的结果呈现在人们面前。已经从“大和解时代”走出来的新时代人类,将要继续完成前人交给他们的任务——前往虫洞!

    公元2095年,各种灾难早已褪去,但它们留下的痕迹,却在很多地方无法抹去——尤其是人们的心里。世界总人口在二战结束后首次出现了大规模下降。地球受虫洞引力影响所形成的一系列自然、地质灾害已经因为地球本身受力基本平衡而许久没有再次发生,新出生的一代人基本只能从文字、影视资料中获悉那些恐怖的灾难。

    12月,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布公告,彻底公开隐瞒了公众近半个世纪的“骡子工程”,一时间舆论哗然。本以为会有大规模的游行爆发,抗议政府联合起来欺骗国民,但经历了各种灾难洗礼的老人,以及更加趋于理性的年轻人,他们都对“骡子工程”的实施表示理解。

    “我们经历的灾难太多了,不能再让之后的人们再经历这些了。”一位经历过诸多灾害的幸存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就这样,理解和包容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大和解时代”基本让人类告别了内斗,让人们的目光放得更远。也有一些人无法谅解各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大骂他们是“骗子”,但也在理性的呼吁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随后,关于“骡子工程”如今已经完成到什么程度,很快向公众公开——

    得益于从部分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攻克人体冬眠技术比想象中容易,但在临床试验中,三十五岁以下的被试群体基本呈正常状态,但三十五岁以上中的绝大多数被试均出现了身体组织受损的迹象,四十岁以上的试验人员甚至出现了脏器严重受损的状况。随着试验的推进,冬眠时间超过五年的被试不论年龄多大,身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则皮肤出现溃烂,重则关键器官出现永久性损伤,技术人员不得不立即唤醒所有冬眠超过五年和即将到达五年的被试。在之后的试验中,不论技术怎样改进,所用的仪器更加先进,年龄界限和冬眠时长界限始终没有任何改进。诸多的试验数据证明:目前的冬眠技术存在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显著增加,且冬眠时限必须限制在五年以内,为保证冬眠人员安全,应尽量设定在三至四年以内。虽然没有达到预期,但已基本满足人类到达木星轨道的时间要求了。

    火星同步轨道上的空间站建设花了20年时间,命名为“和平2号”。之后的20年时间,地球发射了数十枚火箭如蚂蚁搬家一般直接或间接将空间站组件模块运往虫洞所在的木星轨道上,期间还用载人航天器将五名航天员运往空间站,以配合人工智能完成空间站众多组件模块的对接工作,期间发生过两次重大事故,导致2名航天员死亡,造成多个模块损失和脱落,让木星轨道空间站建设进度被严重拖后,多花了至少5年时间。好在之后的工作一切顺利,空间站顺利建成,命名为“密涅瓦号”,密涅瓦是月亮女神,和朱庇特(木星名字由来)、朱诺(木星探测器名字)一样出自罗马神话。由于密涅瓦号需要推进器调整它和虫洞的距离,所以定期都会有运载火箭、航天飞机或其它航天器运送燃料等物资,

    目前,密涅瓦号已经具备工作能力,这项持续了五十年的浩大工程终于要告一段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