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也是高层修士一直期待的事情,也是修士之间已经得到的得到。当初想要的东西事情,现在终于满足了其中一个条件。 修士之间设有“文书院祭”,在天庭的同台地方“玉廷山”。每次玉廷山考验修士的存在,都会有文天祥把关。 文天祥是天庭文管第一人,统领整个天庭修士的任度。 修士的文章和诗歌,异于常人超多水平。 先天传承的诗人和文人,只有把符合仁义道德思想的文章写出来才可以通过。 仁义道德是修士的底线,也是修士生而有之的本份。天下第一修士,只不过具体出来了仁义,道祖具体出来了道德。 文天祥阅卷和大多数高层修士一样,只要符合某种“不可明状”的气息,便会判阅成功。 当年李白曾经大闹过文书院祭,认为这种制度是高层修士压制底层的设施。 李白的想法是与众不同的存在,他思考修士出生便可认出来,何必多此一举排挤同道? 道祖指出李白的缺点:哪怕是同道,也有不符合同在的意义。李白过分了,以后你经历了就懂了,虽然我不想让你经历,何苦呢。 文章存在的最大意义便是区分修士与平民,也是文天祥认为最重大的关键门槛。 文天祥认为一个平民和修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的异类,完全不同属于修士的先天传承。 平民看上去和修士一样,但是平民永远长不大。平民表面的行为貌似很正常,但是写出来的文章相当幼稚,像个孩童,尤其是描写的人物,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自娱自乐。 同时天帝也指引文天祥,不要老是偏见平民的幼稚,更要谨防某些不以仁义为基础而妄加善良的平民。 天帝指出文天祥的缺点太过于偏于幼稚主义区分,而跑脱掉平民的高端平民。高端平民不加仁义的审判和道德的束缚,便肆意妄为的评论善良与邪恶。 学人非人,有些人迫害普通人,符合仁义道德却不符合天理。 善良、仁义、道德、友谊、修士之间流行之。 普通人去学去做,不伦不类,不符合人道。有即是有,无即是无,学人非人,四全具之,敢问这是何物?普通人之词,一概遍之。 天帝狠狠指出文天祥的思想空白,明确表示:高端平民把修士的压迫和修士的享乐,定义为邪恶。把惘受天道压迫的平民解救出来,而定义为善良。 平民因为拂了天道至公,并且违反仁义道德(天道不可逃脱惩罚的束缚,人道会因当事人的仁义道德理念消散而让普通人逃脱惩罚)从而穷困潦倒或者沿街乞讨,以及被知事者指责或者被邻居近村指责,那么本就罪有应得。 有些不知情的平民,没有仁义道德的平民,反而莫名其妙的施助这些垃圾之民,美曰其名“善良”。 并且平民本就没有仁义道德,他去帮任何生命都是不遵守人道。去帮垃圾生命或者真的是需要帮助的“隐藏士族或修士”,很难分辨平民他们的意图。 受到恩惠的“士族或者修士”,如何对待这些帮助自己的平民。 善良是一时的,恶心的纠缠是纷纷的。也许士族和修士可以反过来帮一次,仅此而已,莫执迷不悟。 士族把平民的钱收上来维持秩序,以士族的角度与身份把钱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这样既不违反人道,也让受助者可以安心独自生活而不分忧。 天庭的分散,注定是因为平民与修士的分歧争端不断扩大化。 以天帝为首的维护派,坚决主张仁义道德制衡。 天庭的分散,注定是毁在了低端修士的存在。 以低端修士为基础的庞大消遣人氏,以平民可以交流和乐为逍遥理念,持续不断的在平民里仗着修士身份安和享乐。 低端修士的思想大多觉得此生无望得到想拥有的事物,便安乐的藐视了仁义道德对平民的制裁。并且明知道平民是垃圾的存在,还以修士的身份为依仗而觉得和平民混在一起无所谓。 偌大的修士天庭便是在道祖的怒火中,烟消云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