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封神后事-《演化洪荒》
第(2/3)页
圣人隐于混沌,整个三界进入天庭时代,天庭拥有无上的权势,维持天地运转,维持天地平衡,众神的能力被限制,并且被封神榜控制。
这周朝建立,因西岐城早先地脉被打散,龙气已泄,乃定都镐京。定都之后武王姬发便大兴改革,首先对周王朝定下了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赎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极为残忍。
可惜姬发改革未完之后便驾崩而去,周成(诵)王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平定叛乱。
周公东征之后,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乐礼制度,加强了王权,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但昭王伐荆楚,使“王道微缺”。
周公辅政,还秉承阐教的理念,定礼乐立国之道。
所谓礼,便是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贫民,各个等级之间规矩森严,礼制严谨,下对上该如何、上对下该如何,半点不容逾越。所谓乐,便是思想教化之术,因为礼制的严谨导致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地,不免就会有些矛盾,缓解矛盾的手段便是用教化之术来奴化万民,使各安于制度的约束。
礼乐治国之道也算是阐教教义在人族思想上的传承和体现。通篇充斥着等级概念,在这种制度下,有能力不如出生好,出身不好的要想出人头地那是千难万难,一但有人有任何举动与礼制有违,则立即被打落凡尘。不但如此,还要辅以教化,让所有人都认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地,那些诸侯大夫们生来就高人一等,理应享受,剥削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就应该心愿诚服地被剥削,还要歌功颂德。
这当然不是说礼乐治国之道就是万恶的,相反它是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的。但这种思想也不能持久,人族一旦摆脱神权的束缚,思想解放出来,又岂能在听你一家之言?况且这种制度将天下人才阻拦于权利之外,既没有参政地权力,也没有政治上地地位。久而久之必然引起天下不服,于是不到百年,礼崩乐坏,各地举起反旗,声称不愿奉行礼乐愚民之道,周王朝派兵征伐,众诸侯各怀私心,俱都不出力,战事绵延不绝,周朝威信大降!
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灭。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44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