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是经过这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朱元璋发现他和太子还是差了太多,太子朱标那是真的明白民间疾苦的,亲自在各地奔走了很多次。 而朱允炆自幼生在深宫,一次皇宫都没出过,想让他体会到民间疾苦,那实在是太难了。 最少要让朱允炆多次出宫,深入民间查探,可是经过朱标被害的事情之后,朱元璋又怎么敢这样把朱允炆放出去? 可是不放出去,朱允炆就永远不能真正体会到民间疾苦,简直成了一个死循环,让朱元璋苦恼不已。 而且朱元璋也发现了,朱允炆和太子最大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缺乏自信! 朱标是很自信能够把握朝政,带着大明向更好的方向前进,所以赞成改革,力主破旧迎新。 而朱允炆似乎就把心思放在他身上,只想着讨好朱元璋,顺利继位,至于大明江山如何,大概从来没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改革变法之事,他也只是嘴上喊得响亮。 这是比朱允炆是个废物更让朱元璋为难的地方。 心思就歪了,以后如何能继承他和朱标的遗志? 如果是个废物,朱元璋还好办些,不行就真的在废掉太孙,换上自己的儿子们,或者是朱标的其他儿子。 那样朱元璋也有底气,他日在地下和朱标相见的时候,说明此事,不是爹爹不愿意让你的子嗣当皇帝,实在是这人不堪造就。 可是眼下朱允炆,能力是有一些的,但心思不在正道之上,朱元璋也已经六十多了,实在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再去认真教导一个朱标出来。 自太子死后,朱元璋明显感到自己的经历大不如前,原本可以一手总览的朝政,官员升迁罢免事宜均由他一人而决。 可是现在,朱元璋不得不把权力又让渡给了手下的臣子,如今朱元璋已经明显能感到下面官员对他的态度有所变化了。 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老朱是什么人,那点轻慢隔着奏章他都能闻出来,只是朱元璋要忙得事情太多了,而且样样都是大事。 地方的改革,还有朝中的一些大臣能帮着处理下,可是军队上的改革,有哪个敢接手? 而且如果朱元璋不趁着自己还在,把这些东西改好,指望朱允炆,一没威望,二没关系,恐怕最后只会不了了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