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焦桐有幸裁名琴-《三国:从我被蔡文姬救回家开始》


    第(1/3)页

    “此琴名曰:焦尾琴!”蔡琰轻轻的抚摸了下琴弦道。

    “好独特的名字,想来与这尾处些许焦糊有渊源吧?”韩茂明知故问道。

    “韩郎慧眼如炬,确实如此,说起来,此琴得来不易,曾经差点就人当做柴火,填入釜下烧毁。

    恰好家父路过,听到这烧焦的梧桐声音不一般。

    他赶紧从火中抢下来,花钱买下,为我做了这张琴,作为及笄之年礼物。

    因制作成琴,尾端隐隐有些烧焦了,便以焦尾琴为名。”

    蔡琰摸着烧焦的地方,俏脸露出怜惜之色。

    “真是福祸难料,蔡公救得了此琴,却救不了汉室。

    若是先帝能重蔡公之谏,远宦官,近贤良,岂会发生宫变之事,令天子贵胄险些蒙难。

    此情此景,当有诗歌,我有一诗,不吐不快,请君为我倾耳听:

    灵帝无珠走良臣,焦桐有幸成名琴。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韩茂站起身,负手而立,一缕月光洒在他身上,看起来恍若高洁之士,坦坦荡荡,无惧无畏感叹道。

    他说这话时,还真没有注意到,十步外长廊依亭处的蔡邕,他句句发自肺腑之言。

    刚好他记忆中,有一副比较应景楹联,但楹联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应运而生。

    秦汉此时只有楹联萌芽桃符,尚未演变成对联、楹联,他后两句,不得不以宋朝吴潜两句词作诗代之。

    而当他话音刚落,忽然察觉庭院一角,微微一动,虽动作细小,还是被他捕捉到,‘有人?’

    他不由的惊讶,抬头望去,模糊不清的轮廓来看,可不就是蔡邕吗!

    这未免也太巧了吧,这诗,可不就是说他蔡邕的啊!

    一旁的蔡邕一阵失神,他听了前两句,刚想要大声痛斥韩茂,‘有些话说不得,慎言。’

    话到嘴边,又听到后两句,他不得不咽了下去,这说的可不就是他最真实的情况吗?

    他心中说不出的凄凉,十二年的流亡,他是怎么过来的?受了多少苦,又有多少心酸多少泪。

    每当深夜,他也曾自艾自怜,何时有报国之日,何时能献策于帝听?

    当宦官被肃清一扫而空,他兴奋的弹冠相庆,按奈不住想要出仕的心。

    但局势复杂,又让他望而却步,寻思着,先将一直随他流亡吃苦的女儿,找个好人家嫁出去,有了依托,不用吃苦后。
    第(1/3)页